2024年11月电话恐惧症都有什么症状(社交焦虑的一种体现)

发布时间:

  ⑴在今天正文开始前,我们想让大家先来做一个简单的测试。

  ⑵如果以上五个问题,你的答案都是A,恐怕已经是“电话恐惧症”的晚期患者了。

  ⑶在美国一项针对年轻人的社交调查中,我们发现这样的现象不在少数。受访者中,有.%的人患有重度电话恐惧症,他们听到手机铃声就会紧张不安,而没有电话恐惧症的人仅为.%。《年通信业经济运行状况报告》中显示,年中国移动电话时长同比减少.%,呈断坡式下滑。其中后群体尤为突出,他们几乎不使用手机中的电话功能,而移动数据的使用量却在呈倍数增长。

  ⑷我们深陷于社交网络之中,每一个人都是键盘高手,却不能成为电话交流中的主动方;我们有对外倾诉的欲望,却在即将拨通那一刻还是摁掉,选择了沉默......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觉得“电话”是种负担。

  ⑸为什么电话会让我们焦虑?线上沟通毫无障碍的我们为什么却害怕电话交流?电话恐惧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以下,Enjoy:

  ⑹什么是电话恐惧?

  ⑺维基百科对电话恐惧(Telephone phobia的定义是:不愿意或害怕接/ 打电话,它本身并不是一种真的心理疾病,而是社交恐惧和社交焦虑的一种表现。

  ⑻正如其他恐惧症一样,对于电话交谈和相应困难的恐惧有各种各样的严重性。据报道,年,英国就已经有超过万人患有电话恐惧症。

  ⑼▌“电话恐惧”都有什么表现?

  ⑽简单来说就是:几乎不主动给别人打电话,看到陌生来电下意识选择不接;手机常年勿扰,听到手机铃声会忐忑不安,甚至产生幻听;不得不打电话时需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设和准备,电话过程中也是极度紧张,不时语塞......

  ⑾为什么我们会害怕接电话?

  ⑿电话的“强制性”

  ⒀交流的方式有很多,为什么偏偏是电话让我们产生了不适呢?

  ⒁因为相比短信、邮件等线上聊天工具,电话的即时性更强,属于一种“高壁垒”行为。

  ⒂第一,电话要求你全神贯注,不能分心。如果在打电话的时候走神了,或者在处理别的事情,很容易就会被对方察觉,留下“不礼貌”的印象。同时,你也希望电话对方的那个人是在认真听你说话的。

  ⒃“我这边大概有三个方案,一...二...三...,你觉得哪个合适?”“emmmm...不好意思,你的方案二是什么来着?刚才有个事打断了。”“

  ⒄第二,电话要求你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每一次通话,都不像是线下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去斟酌和思考,来“优化”自己的答案,也不像是线下可以假装没看到。所以特别需要大脑快速运转,才能在各路招数下随机应变。

  ⒅“过年回家,记得带个女朋友回来啊~”“喂...那个...好像信号不好了,先挂了啊~”“

  ⒆第三,电话具有无可挽回性。在使用社交媒体时,我们可以再三思索后再给出回应,甚至在发送后“撤回”,而电话则没有提供这样的容错空间。

  ⒇“我认为这件事情应该这样...处理”,当你在电话里跟领导利索地说完,放下电话的五分钟里,一定会经历一个自我审问的过程——“我刚才说得对吗?没有说错话吧?哎,我应该这样说的...”

  ⒈第四,面对沉默尴尬的能力。电话中因为思维短路或话题理解偏差造成的沉默(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就是单纯不知道要怎么接下去以及要聊什么,造成很多人害怕电话交流。毕竟,结束一段电话不像结束一次微信聊天那样,一个表情就够了。

  ⒉“嗯,最怕空气突然安静。”

  ⒊雪莉·特科尔在《群体性孤独》中指出,“我们似乎一直致力于赋予物体以人性特质,同时却满足于用物化的方法看待彼此。”

  ⒋屏幕交流的好处是,就算声音不好听,也不必自卑;即使对外表不自信,也可以用才华征服对方;就算对对方非常不满意,也可以通过发一个似是而非的表情含蓄表达......也就是说,个体对自己周边的事物有掌控感,这种掌控感又带来了社交生活的安全感。

  ⒌而直接的通话,我们的声音,以及声音背后的情绪等等就会轻而易举地暴露出来,再加上对方所传递的信息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我们也会在潜意识里做“最坏的打算”。

  ⒍举个例子:我们%的时间都花在线上沟通,已经习惯了这种应对自如的“舒适区”,一旦有个电话突然打来,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为什么他会给我打电话?”

  ⒎信息社会中的“容器人”

  ⒏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们也采访了一些心理治疗师。在他们看来,不喜欢接电话,其实是现代人一种过度的自我保护。

  ⒐中野牧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就提到“容器人”的概念,“容器人”是指为了摆脱孤独状态希望与他人接触,但是这种接触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对方的内部。

  ⒑“容器人”看似保持着非常好的社交网络,但其实并不愿意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倾注过多真挚的情感。

  ⒒正如《群体性孤独》中提到的:“我们为了连接,牺牲了对话。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在自己的气泡里。”

  ⒓现代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在一项针对北上广都市白领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半数以上的人表现出自我封闭、拒绝外界过度侵入的状态。

  ⒔所以,我们不喜欢面对面聊天或者电话等亲密的现实交往,而是尝试以“符号社交”代替“现实社交”。

  ⒕对,说白了不是“塑料姐妹花”,而是“数字化的友谊”。

  ⒖“人际无能”与“社交冷淡”

  ⒗正如一开始,我们所说——电话恐惧,也是社交焦虑的一种体现。

  ⒘通常来说,社交焦虑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人际无能”指的是先天性格不喜社交,他们大脑中的多巴胺释放比普通人更多,大脑皮层会产生更多的刺激,社交会让他们产生焦虑感,消耗身体能量,因此他们会尽可能避免社交;而“社交冷淡”更多的是指因后天的、外在的影响,逐渐侵蚀了我们同他人交往的欲望。

  ⒙美国独立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的最新报告指出:年,%的用户表示放弃社交媒体并不难。一方面,纷繁的网络社交中产生大量无序信息,加重了身处其中的人的焦虑感。另一方面,都市中较大的工作压力让很多人无暇顾及无目的社交,更加珍惜私有时间。

  ⒚很多人选择默默退出一个又一个自己讨厌的社交圈,变得“社交冷淡”,对一切社交行为都持消极态度,当然也包括对接电话这种“回应外界侵扰”的社交行为。

  ⒛但害怕接电话,就一定是得了“社交焦虑症”吗?其实并不是。

  ①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上规定,要被确诊为“社交焦虑障碍”,需要符合三个标准:

  ②一、对社交情境有显著或强烈的焦虑;

  ③二、主动回避让自己害怕的社交情境,或是带着强烈的焦虑去忍受;

  ④三、至少持续个月,并且真的导致了对工作、社交、生活等方面的显著损害。

  ⑤只要不是严重到以上程度,不喜欢接电话就不是“得了病”。只不过每个人对社交的理解不同,方式喜好也会不同。“喜欢社交”与“不喜欢社交”并没有对错之分,也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

  ⑥所以,不必为了“自己为什么过度焦虑”本身而焦虑。因为我们未必像自己所想的那样需要社交,这个世界也未必需要那么多“巧舌如簧”的人。

  ⑦与人交往嘛,彼此舒服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