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主要给大家分享一下图文 IP 转型短视频,其中包括 IP 的迁移与转型、短视频内容逻辑、冷启动方案、抖音 B 站实操案例。
⑵第一步,找到最适合 IP 冷启动的平台。
⑶ 年,“曲玮玮”这个 IP 开始在网络上有了声量和追随者。
⑷“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条原则非常非常适用于个人 IP 建设。
⑸做 IP 之前首先从平台受众人群、传播难易程度、内容调性、商业变现等维度去分析市场存量平台。
⑹ 年的图文优质内容和流量基本聚集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这三大平台上。
⑺我首先对这三大平台进行逐一分析——
⑻商业价值最高,情感号为例,优质情感账号 W 粉丝打开率维持在 % 左右,广告报价 - W,每月广告收益 W+ 垂直类账号单个粉丝价值更高,还可做产业化变现,
⑼内容非常多元每个公众号自成生态,平台调性对内容影响极少。
⑽内容封闭,没有任何广场式平台与信息流内容,完全依赖于粉丝打开以及朋友圈裂变传播,极其不利于内容冷启动。
⑾商业环境封闭,哪怕完成粉丝积累也不一定在媒介广告圈马上能有影响力,需要进一步 BD。
⑿传播方式对新人友好,锁定一些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去写优质答案, 粉丝也可以快速冷启动实现粉丝增长。
⒀内容类型多元,不仅干货性专业领域性内容有一席之地,故事性人文关怀性内容也越来越有市场。对于擅长情感向内容创作的自己比较有优势。
⒁商业化非常不完善, 年大家对于大部分接广告的大 V 基本处于封杀态度。
⒂流量总量相对较少,达到 W 粉丝已经是极其大的成就。
⒃最公开化最社会化的平台,比较容易通过存量人际关系(靠一些大 V 朋友转发首先实现冷启动。
⒄商业化非常成熟。
⒅涨粉难,相比公众号做一条爆款粉丝转化率是很高的,而微博哪怕做到爆款大家更关注的是内容本身,对博主本身的兴趣率不高,吸粉效率低。
⒆显而易见,最后我把冷启动放在了知乎上。
⒇找准平台之后进行内容卡位,我的优势就是利用文笔和挖掘一些个人故事经历,回答关注度比较大的情感向问题,在知乎上实现了 到五万粉丝的跨越。
⒈那时候也非常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做个人品牌,就算不为变现,那也是一种非常棒的个人标识,是另外一种影响力身份,是你的一个杠杆,帮你更轻松地实现一些人脉和资源的链接。
⒉那时候作为一个小 V 我开始能采访到我欣赏的业内前辈,也开始在各个大学进行分享交流。
⒊下一步在想,能否真的实现变现,真的靠写作来安身立命。
⒋毕竟从小作为一个文艺青年,我的梦想就是能摆脱朝九晚五的工作限制,完全拿我的爱好“写作”来养活自己。
⒌第二步,把深耕的方向锁定在商业价值最高的平台上,尝试多种方法,找到增长飞轮。
⒍下一个阶段我把深耕的平台锁定在商业价值最高的公众号上。
⒎有了知乎的一点积累,公众号冷启动相对会更顺利一些。
⒏但是一开始依然只是线性增长,每次更新稳定在一两百粉丝的增长,按照这样的速度测算一年最多十几万。
⒐必须要有一些突破,找到增长飞轮。
⒑当时反复尝试了很多方法,最后找到了效率最高的方法 —— 互推。
⒒其实当时微信公众号已经有了群推的玩法, - 个调性比较相近的号在一起放二维码放在公众号次条,每个账号大概几十字的介绍。
⒓转粉率也不错但效率并不算太高,毕竟粉丝一点开就知道是推销。
⒔我创新了模式把群推变成了一对一单推,把冷冰冰的文案变成了大 V 之间真情实感的背书式推荐。
⒕然后让越来越多的优质内容账号加入一起来参与这种玩法,大家互惠。
⒖通过互推再加上内容的深耕以及其他各种运营方式,粉丝完成了最初百万的积累,广告营收也趋于稳定。
⒗第三步,“曲玮玮“账号的内容体系和营收趋于稳定后的两个举措。
⒘(横向扩张垂类美妆账号。
⒙这种逻辑也比较清晰,就像娱乐圈大艺人会签约孵化一些小艺人分配资源一样,网红博主也会把一些自己无法消化的单子继续往下分发,或者把一些小账号和自己打包优惠价格卖给客户。
⒚到 年底我们有了 个美妆类微信公众号,这也成为了我们公司比较重要的现金流来源。
⒛横向逻辑是孵化账号,纵向逻辑就是把自己的 IP 做扎实。
①(如何把“曲玮玮”这个 IP 进行升级。
②当时走的路线是和影视娱乐圈进行广泛合作,和明星做大量的采访联动项目。
③在 年初我们第一个合作的艺人是董子健,当时项目是华谊兄弟的《少年巴比伦》。
④做了一场专访效果非常好,后面一鼓作气合作了非常多艺人……
⑤其实在那之前艺人还是不太接受自媒体类合作的,他们做路演约访大多是一些传统媒体。
⑥但慢慢的感受了新媒体粉丝的粘性以及可能在社交平台带他们出圈的价值,直到现在合作自媒体基本上成了影视宣发的标配。
⑦到现在你会看到抖音有大量艺人跟网红的合拍,以及像陈赫他们开了火锅店请一堆网红去吃饭去玩去合拍视频这套玩法已经非常娴熟了。
⑧所以这块也是蛮有成就感的吧,在 年初和几个头部自媒体,为推动这两个行业融合一点点做出了一些微小的贡献。
⑨在 - 我们合作了大几十个艺人,成为自媒体圈一个很重要的标识。
⑩采访对我来说本来就算是老本行吧,我 年第一份实习工作就在《南都周刊》,也独立做过很多稿件,再加上自带平台和流量,后面就越做越顺利。
Ⅰ再到后来和非常多主流平台展开了合作。
Ⅱ这都是借助自媒体势能做出的联动,也让自己的 IP 进一步稳固。
Ⅲ第四步,以我为 IP 在抖音上探索并不成功的转型之路。
Ⅳ团队四月开始以我为 IP 在抖音上探索,其实当时冷启动第一条是蛮成功的,第一条 w+ 点赞直接吸粉 W+,算效率比较高。
Ⅴ当时经过调研做的是 vlog 这个赛道,有这么几个原因:
Ⅵ三四月抖音着重在推 vlog 这个赛道,也想从 - 秒的短视频往长视频这个品类扩充。
Ⅶ、形式比较符合我们团队风格。
Ⅷ生活视频片段拼接 + 口述内容,其实还是有点像写小作文,不过把作文给视频化了而已。
Ⅸ、我自己的拍摄时间成本很低。
Ⅹ但这个账号算是高开低走,后面做到 多 W 粉丝就增长乏力,更新了大半年停更了。
㈠反思下来大概这么几个原因。
㈡、拍摄上不够重视腾不出时间,重复不走心的镜头太多,让老粉感受不到诚意,粉丝粘性变差。
㈢、选题上没有突破。第一条内容其实沿袭了抖音当时的爆款形式,很标题党,叫“月薪 W 是怎样的体验”简单讲自己的故事,不太有叙述深度。
㈣其实后面应该跳出这种传统爆款逻辑真的做出有深度的东西,但还是被调研下来抖音上最普通的爆款给束缚住了,当时的心态就是“啊她拍的这么简单也能火,那我就照这么简单来拍吧。”
㈤但她拍的简单因为她做的早结合了创意,我一直追随别人是非常被动的。
㈥、各种切换形式,当时觉得羽仔他们做 vlog 很火我开始做 vlog,后来又觉得“ miya 有点甜”这种类型的账号做伪 vlog 剧情也很火,又开始受启发开始排伪 vlog 风格的原创,结果严重扰乱了抖音的算法,数据大幅度下滑。
㈦慢慢的感觉投入产出比越来越低,也就放弃了账号。
㈧其实去年做抖音起号的难度比今年低很多,去年自己没亲自参与招聘导致没招到合适的团队一起多做账号一次尝试,错过了红利期。
㈨到 年感觉自己在短视频打法上是有迭代了。
㈩第五步,年短视频?迭代。
更多以天使投资的思路组建视频团队。
抖音其实还是蛮谜的,有大量的团队创意能力制作能力迭代能力都非常好,但内容就是火不了,尝试几个账号几种风格都火不了。
毕竟面对一套机制还是有很大的随机性。
我们一个小团队 . 个人,一个编导一个红人加半个剪辑,泛娱乐内容的话 个月 W 粉丝 KPI。
招聘这我们几个同事都在招,基本上上海这边网上一有合适的简历出来就会被我们捞到,人目前基本快被我们捞干净了,只能等下一批人才房出来。
对于编导的要求:
自己从 到 孵化过百万级账号
自己把几十万几百万的账号涨粉到了一个新的量级
基本上要符合这两个要求中的一个,都是相对资深的。
入职之前编导需要:
给到账号详细定位
给到至少一条详细脚本
给到详细的红人招聘需求,HR 马上去招聘红人,或者看我们现有红人库的红人是否匹配。
对于泛娱乐账号怎么做,大概提炼了这么几点 tips 可以给到大家
、要保持谦卑,对于优秀的作品一定要去拉片学习,不要觉得短视频作品很轻,就放松对调研流程的严谨性。
对一个优秀的一分多钟的短片,拉片要做到这么几点:
最常规的脚本内容:演员的对话、旁白、场景转换,演员大的动作等
短片的节奏:前几秒钟如何抓人,什么时候放了慢动作,什么时候用了蒙太奇等等..
剧情的转折点和情绪转折点分别有几个,分别在哪
分析这条片子的情绪精准打中了哪些人,为什么
短片精神内核是什么
、做泛娱乐还是要以人物为核心而不是单纯以剧情逻辑为核心,让观众爱上人而不是仅仅被剧情本身牵动,这样账号的粘性才能高。
纯剧情驱动的账号粉丝粘性往往很低,也很不利于后面商业化。
在立项的时候编导需要给红人做三位一体的人设。
人设的基础信息。
我们不做纯虚拟的架空泛娱乐剧情,我们希望人物还是活在现实生活里让大家感受到真实,甚至让观众感受不到太多虚构的剧情性,这样才有粘性。
所以编导需要给人物立一个小传,列出人物大量的基础信息,就像写一个小说和剧本一样。
人物小传里大部分东西哪怕正文中用不到,也一定要有。
人设的人物弧光。
这算是麦基《故事》里最基础的概念。
人物从起初到末尾性格和底层认知上会发生什么变化,有没有因为事件的推动和周围人的影响而改变,而非性格静止。
大的剧情上,好莱坞式的英雄之旅,起承转合。
、泛娱乐账号粉丝花香非常非常容易跑偏。
我们会时刻让编导守住粉丝画像: - 岁左右的一二三线城市为主的女性粉丝,毕竟他们是最佳购买力。
再说一下 B 站,今年“曲玮玮”这个 IP 拍了不到 个视频,涨粉了将近 W,这个速度我们团队还是比较满意了。
立项的时候团队也在不停讨论,到底要拿哪个点去冷启动效果会更好一些。
我能在 B 站上分享的内容有很多——创业经历、学习方法、美妆护肤、好物种草……
但这类内容容易做到常规 分,很难冷启动突然暴涨。
还是需要给我们的内容找一个抓手。
后来团队就把落脚点放在我今年刚租的房子“汤臣一品”上。
当时刚好小艾大叔这种形式在 B 站也比较火,“豪宅”成了 B 站上比较热门的看点,我们也决定从房子这个切口去切入,慢慢大家对房子的兴趣也会转移到对“人”本身,再回归自我去做内容。
然后第一条视频就做到了在 B 站将近 W 的播放量,后面又探讨了关于相亲角关于三十而已太太圈之类的社会话题,也都做出了大几十万播放的爆款。
但这个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一样的声音,特别 B 站的低龄小朋友也不少,会跟不少观众有一些价值观上的不同,或者被误解。
但与此同时你会收获特别多的忠实粉丝,观众之间会在评论区互相积极讨论。
“被误读是表达者的宿命”,这是创作者一定要去做好的心理建设。
第六步,内容团队的管理。
单 KPI 维度
起先因为没有太多管理经验,定 KPI 没考虑太多。
做公众号时给到主编的唯一一个指标就是阅读量,其实会偏颇。
单一指标会让员工去走极端。
能促成最大阅读量的极端要素是什么?是非常吸引眼球的标题,也就是传说中的标题党。
但其实一味追求阅读量是有点本末倒置的行为。
用更吸引人但是有些文不对题的标题吸引用户点进来,然后发现你的核心内容和标题相关度没那么大,就导致读者在中间就跳出流失,对账号的粘性下降,如此反复几次就失望取关。
而这种风格的标题也影响了账号整个调性以及客户对我们的判断,导致账号商务也受影响。
最后账号除了空洞的“阅读量”,其他东西都很难立住。
所以给大家的建议是内容团队,不管是做图文还是短视频,尽量不要定单一要素的 KPI,最好拆解用 OKR 的方式去做。
由于一开始团队没有 MECE 原则的意识,做调研做的并不充分。
看到一种内容就觉得“啊我也可以做”,导致浪费很多时间。
年公众号条漫方向还是非常火的,当时团队也一直在做调研,看到 个公司做的成功,就也想追随进去。
但还有大量不成功的商业案例没有看到。
现在拿抖音短视频为例,一个编导要立项,举个例子做第一人称视角 vlog,会让他分析现在的市场存量,把各个类型爆火的视频全都列出来分类,然后看自己要卡在哪个位置上去创新,去找自己内容跟市场的共性还有创新差异性。
SMART 原则
曾经作为管理者给同时下属下达的指令很不明确,没有遵循 SMART 原则。
SMART 拆开就是:明确的 —— specific、量化的 —— measurable、达成的 —— achievable、实际性的 —— realistic、时限性的 —— time - related
先拿公众号为例,主编来做我这个 IP,先前给到主编非常模糊的指令是 “一定要让这个账号有人格化属性,有我个人的态度和生活,像一个真实 IP 在和大家交流互动。”
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下达这个指令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个指令非常模糊,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是做到了,什么是做不到。
后来发现,对于这种非单一数据驱动的指令,我们还是能通过 SMART 原则来进行修缮。
行为:在每篇文章里加入玮玮日常不少于 字。
结果:在三个月之内
用户评论区 % 以上留言提及的是玮玮的日常而非文章具体内容。
对用户发放问卷提问玮玮个人相关问题,用户正确率 % 以上。
一下就可以清晰量化了。
敏捷开发,先做 MVP 再不断迭代应该算是一个最最基础的互联网创业老理论了。
而什么时候该运用,什么时候不该运用,这块思路上一定要清晰。
比方说团队去跑抖音短视频,冷启动的第一条一定是竭尽全力去打磨把点打爆,用尽全力让第一条内容冲进公域流量的大池塘,拿到几万赞几十万赞上百万赞,成功冷启动。
之后项目才有后续,成功立住之后,后面当然可以偶尔发几条轻盈的内容去固粉。
如果用 MVP 原则,发一条完成度 % 的作品没有任何意义,那就是 ,肯定冲不出去涨不了粉。
所以在抖音第一条内容里花多长时间打磨都不为过,把每一秒钟死磕到极致,去拿到最大的公域量。
而什么时候可以 MVP?我觉得是组建团队的时期。
其实团队 - 年就想入局抖音深耕,但那时候还是经验不足,迷恋豪华团队配置。
希望编导和拍剪都是行业一线资深的有过成功案例的,来了他们就是师傅,带着我跑就行。
然而在招聘上花费了大量时间。
最近开始转换了思路,先不那么计较团队的完备性,一个红人一个编导一个手机设备先跑起来,做目前最轻的 vlog 模式。
没想到已经有好几个团队一个月跑出了几十万粉丝,一个月内项目就开始盈利。
一个 MVP 小闭环跑了出来。
OKR不仅是一个管理工具,更像一个沟通工具和管理辅助工具。
曾经给我们微博编辑定了月涨粉十万的目标,但是因为没有目标的拆解路径,没有任何指引和指导,导致编辑只凭借自己的经验并不能很好地去拆解目标,导致目标达成失败。
其实微博涨粉机制非常复杂,不像抖音简单粗暴靠好作品去公域吸粉,以及最多辅助一些 dou+。
微博有各种资源包资源位各种运营手段抽奖机制互推机制内容曝光机制,内容形式也五花八门。
如果用 OKR 的方式事前和编辑做一波讨论,给她几个涨粉路径和预算,项目会好推进得多。
所以 O 可以是 一个月粉丝净增长 W, 总预算最多 W
KR 抽奖一个粉丝成本控制在 X 元 做粉丝头条吸粉成本 X 元 免费同类博主互推涨粉 X 个
将任务详细拆解。
团队去追求每个人每天可视化的迭代是非常重要的,“每天进步一点点” 看似很鸡汤,其实日积月累加上时间的复利,能让人有惊人的进步。
对于内容型团队比较难完全像运营商务型团队一员要求大家每天去迭代方法,更多是可以用 KPT 这种强制化思考的小工具让大家养成每天迭代的思维习惯,以及加强同级和上下级业务上的交流。
至于究竟写的复杂还是简单并没那么重要。
其实做内容本身就是一个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的过程。
作为我来说,整个内容创业历程也是一个文艺的自己和另一个商业的自己不断取平衡的过程。
我一直都是理科生,但最大的爱好一直都是创作,在我身上经常能同时看到极致感性和极致理性的部分。
这慢慢也变成了我们内容团队的基因。
重宏观策略重微观打法,同时也永远保持一份柔软的底色。